汉口曾被称为茶港吗-汉口曾被称为茶港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和中亚、欧洲之间有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曾经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但很少有人知道,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有一条骆驼路,深入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腹地,可以到达欧洲。那是一条被历史埋没,几乎被世人遗忘的中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茶路兴盛了近200年,是当时重要的国际商道。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早在公元16世纪就有出口茶叶的历史。公元1654年,俄国使节拜科夫在北京住了半年多。清政府每天向俄国使团提供一定的普洱茶。在北京与清政府进行贸易谈判期间,巴伊科夫购买了茶叶并带回中国。1674年,中国茶在莫斯科出售。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不仅确定了两国东段边界及其走向,也正式开启了两国的商贸往来。公元1716年,在中国的俄罗斯商队开始交易茶叶。此后,茶叶逐渐成为俄罗斯商队购买的重要商品。
1727年,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协定》,确定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的边界线,丰富了清朝与俄罗斯的贸易形式。从此两国的贸易局面逐步打开,从单纯的商队贸易发展到商队和边贸并存。
汉口,清代是江南大宗茶叶贸易的加工集散地。中俄茶叶之路,从汉口出发,经恰克图通往俄罗斯和欧洲腹地。被誉为“沙漠中的威尼斯”的恰克图和中国南方的水乡汉口,位于南北。因为茶叶贸易,他们成了一对姐妹城市。
中国销往英国、俄罗斯的茶叶,很多都是从汉口运过来的。1861年汉口口岸出口茶叶8万吨,1862年为21.6万吨,逐年增加。从1871年到1890年,年出口量达到200多万吨。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汉口出口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穿梭的茶船队不断进入汉口港,停泊茶船的码头有30多李龙。因此,汉口被欧洲人称为“茶埠”。
从1863年到1873年,俄国商人在羊楼洞建立了三个茶厂:顺丰、新泰和福昌。为了和英国商人争夺茶源,俄国商人不仅以比英国人高几个百分点的价格收购茶叶,就地加工,然后运到汉口的一家外国公司再出口。1874年,他们甚至将三家茶厂迁至汉口,并在英租界下寿江滩设立顺丰茶厂,在兰陵路设立新泰茶厂,1893年在南京路设立福昌茶厂,在上海路设立百昌茶厂。顺丰茶厂在江边还有顺丰茶馆码头,是武汉三镇第一个工厂专用码头。
在汉口英俄茶商大战中,英国商人最终失利,退出汉口茶叶市场,前往印度和斯里兰卡开拓印度红茶市场。俄国人垄断了汉口茶叶市场。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杨楼洞和汉口的茶叶大部分通过火车运往俄国。过去从汉口到恰克图繁忙的茶叶贸易路线衰落了,成为过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出口俄国的茶叶贸易日渐衰落,汉口几家俄国茶厂相继倒闭。延续了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淡出了历史舞台。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