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花茶的功效(两生花-佛教与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佛教的传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初,在封建统治阶级中间流行,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义。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硝烟四起,人民生命涂炭,劳苦大众,富贵荣禄者都可以从佛教教义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统治阶级则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传播很快。佛教的传播者认识到,要使佛教在中国扎根必须与中国国情相揉合。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求生存与发展,还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的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 |
(二)茶道的创立与佛教的渗透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