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妙玉茶道:品茗之趣与牛饮之别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妙玉以其独特的茶道理念,向黛玉、宝钗、宝玉展示了茶道的雅趣。她以“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的了”之言,揭示了饮茶之道的两种形式:品茶与牛饮。这种区分不仅体现了茶道的形式感,更揭示了茶文化中深层的审美与禅意。
饮茶的形式感与品茶之趣
饮茶,不仅仅是简单的解渴,它蕴含着丰富的形式感。茶的味道、氛围、情致、意境、禅悟,都需要通过这些形式来体现和完成。真正懂得品茶、痴迷于茶道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是将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抱着平和的态度,雅就雅了,俗便俗了,不与自己较劲,也不与他人认真。
在这种背景下,妙玉的“一杯为品,三杯即牛饮”之论,显得尤为深刻。她认为,品茶并非大口大口地喝,也不是一口一口地呷,而是像饮醇酒一般一点一滴地细品。才能体会到茶香自向舌端生、一日不见心生尘之意。
品茗与牛饮:一雅一俗,感受迥异
品茗与牛饮,一雅一俗,饮法各异,感受也就迥然不同。品茗,不仅名儿雅趣,其饮法更为讲究,除了茶具、茶艺之外,单一个“饮”字,就大有讲究。它既不是大口大口地喝,也不是一口一口地呷,而是像饮醇酒一般一点一滴地细品。
林语堂先生就曾提出“品茶三泡”之说,认为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如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这种说法,无疑是对品茶之道的深刻理解。
茶道专家与名人的品茶之道
除了林语堂先生之外,唐代隐士卢仝也曾写过一首《七碗茶歌》,其中描绘了从一碗到七碗茶的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滑,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卢仝对茶道的深刻感悟,也为我们提供了品茶之道的参考。
而贾平凹则认为,上好的龙井品不出味来,白白负了一觥清碧。冯友兰先生对于茶馆始终没能出什么味来,茶杯里无论是碧螺春或是三级茶叶末,一律说好,实在是醉翁之意不在茶,几近于禅了。
饮茶形式因人而异,各有不同
妙玉以陈年梅花雪水泡茶,天泉水贵,得来不易,故而引发出一杯为品,三杯即牛饮之说。饮茶形式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或品或饮,有一份好心情则可。我认为,品茶之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境。
茶道是一种生活艺术,它不仅仅是解渴,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也可以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正如妙玉所言:“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的了。”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茶道的两种形式,更揭示了生活的两种态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初学者必知:茶道实践的关键环节与技巧
2025-06-30 00:35:04在探寻东方茶文化的深邃内涵中,吃茶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体验。对于茶道的初学…
品茗嚼茶:解读喝茶时嚼茶叶的利弊与生活态度
2025-06-24 08:12:15各位茶友,大家好!今日有幸与大家探讨关于喝茶时嚼茶叶的话题,希望我的分享能对各位有所启发。茶叶,作为…
茶得趁热喝人要用心交,如何在茶道中传递情感?
2025-06-30 00:59:02茶道是一门精致的文化艺术,它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茶道中,人们不仅品尝茶叶的香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