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茶韵:宜兴芙蓉苏的传承与诗意人生
在江南的宜兴,有一片被茶香环绕的土地,那里生长着名为“芙蓉苏”的茶叶,它们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以下是对这篇文章内容的重新组织,以展现其逻辑清晰、顺序合理的结构。
咏群,一位对“芙蓉苏”有着深厚情感的母亲,她几乎能一口报出所有芙蓉茶的名字,如芙蓉禅茶、野生禅茶、芙蓉贡茶等。在她眼中,“芙蓉苏”不仅是一种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芙蓉寺,这个地道的“苏”式地名,芙蓉,这株典型的“苏”式植物,以及芙蓉茶,这种安安静静的“苏”式香茗,都在咏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宜兴茶的历史悠久,已有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宜兴茶就开启了茶史的渊源,成为中国茶业的发轫之作。历史的河流总是太过阴翳,许多当年的鲜活体验和丰富语辞,因为未能传承下来,成了永远的谜。我们只能通过《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以及陆羽的《茶经》等专著,来钩沉那些旧时影像。阳羡贡茶,作为中国最早的贡茶,就诞生于陶都宜兴。
盛唐的茶香与诗意
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王昌龄等诗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在唐诗的故土、茶道的家乡。卢仝这位茶圣,他的目光与我们在阳羡大地不期而遇。他以其如椽的大笔,在宜兴大地写下了“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样千古流芳的诗句。卢仝的诗风雄豪、浪漫,并且诡异,他的诗歌与茶道相互交融,营造出新的意境。
芙蓉寺的禅茶文化
芙蓉寺种茶品茗之风日渐繁盛,云游的僧人引来福建的“十里香”,按照自己朴素的美感,将其种植于山间林溪之地,采制禅茶,品茶交友。襄阳居士庞道衡数次前来芙蓉拜寺问禅,芙蓉寺大毓禅师以山茶相待,解经释疑,庞居士感悟颇深,建“三到亭”以感禅师之恩。白居易饮过宜兴茶,欣然赞道:“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芙蓉苏”的生长与制作
种茶、采茶、制茶,茶艺在芙蓉寺茶人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日益熟稔。茶叶的气量和风度是在不动声色中被人感觉到的,因着茶香的高锐,芙蓉寺的茂林修竹、清泉溪流、摩崖石壁之间,霎时禅音袅绕、不绝如缕。芙蓉禅寺,芙蓉禅茶,芙蓉苏,始得其名。
张志澄与生态茶园的开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代宗师张志澄先生受命前来芙蓉寺考茶问道。在张先生的主持下,芙蓉寺开始拓荒整地,购买祁门楮叶茶种,大面积开辟生态茶园,积十余年之功,始成“树木环绕、果茶间作、速生密植”的生态茶园。那些“芙蓉苏”们,也仿佛是听从了上苍的感召,很快脱颖而出。
咏群的茶香人生
咏群的父母是芙蓉茶场的第一代拓荒人。咏群与其父母在一起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关于童年、关于少年的所有记忆,都来自于茶园、来自于茶叶。多年以后,咏群深情地回忆起当年的“无声电影”,在潮涨潮落的碧螺春讯中,是手工茶那些“轻拢慢捻复抹挑”的万般揉捻,将她身体里面的绿色和茶香一点点、一点点地唤醒。
“芙蓉苏”的四季轮回
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这是“芙蓉苏”们寄给春天的第一封书信,也是它们在春天的一场集体恋爱。在历经一段时间的默默交集、慢慢积淀以后,“芙蓉苏”们决定给你一个惊喜,将内心的潜质,以悄然自守的方式逐渐释放出来。
品茶与生活的感悟
在秋阳下的芙蓉寺茶场,品茶论道、参悟冥想,白云过处,钟声响时,一缕缕馨香直透灵关,所思所悟也就宛自天开了。从芙蓉寺茶场回来以后,我常常在想,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有时间对着这样的器皿,或许能使生活变得简洁洗练起来,至少也能使一些喋喋不休的习惯得到改变。
在这片被茶香环绕的土地上,我找到了自己最喜爱的那一种“芙蓉苏”——紫玉金毫。我和咏群,就这样坐在芙蓉山庄的底下喝着紫玉金毫,风吹来远处叶子和叶子的絮语,又把它们吹去。喝茶的器皿是陶制的,广口型,一盏是泥土的黄棕色,杯口烧制了几片叶子,暗暗的红,像极了紫玉金毫的那种颜色,另一盏是瓷白色的,几道青绿的纹理,像鱼一跃而过的水波,倒伏的芦苇。
在这片土地上,茶香与诗意交织,历史与现实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汉中:茶香四溢,文化传承的生活艺术
2025-06-14 02:14:42自古以来,汉中这片土地便以“雨洗春山四秀清”的宜茶环境著称,不仅是茶叶的原生地,更是中国茶文化的发祥…
红薯饼与茶:探寻茶叶中的红薯味与文化传承
2025-06-10 00:58:29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红薯饼与茶搭配的问题,并揭示两者之间有趣的关联。红薯,作为一种常见食材,其…
手艺人茶叶:传承茶文化精髓与品味人生体验
2025-05-14 08:47:59在探寻茶文化的深邃内涵中,手艺人茶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承载着饮品的基本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