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班第12章感悟_进入老班第12章
房子的横梁上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爱心人士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坐下后,饭菜就端上来了。很有地方特色。糯米不是放在碗里吃,而是放在塑料袋里吃。我们不用像在城里吃饭一样担心没有素菜。当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青菜都挺好吃的,酸辣,很对我的口味。
大家都在吃晚饭。刚才几个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带着姐姐来敬酒。当他们经过一张桌子时,每个人都站起来举杯听他们给我们唱祝酒歌。每一桌唱的都不一样,但是听不懂对方的话。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歌唱,默默歌唱,大家一起举杯畅饮。山里的姑娘都很漂亮,而且都有一副好嗓子,让我一个在这个城市玩乐队的姑娘自惭形秽。
饭后雨停了,大家都上山去看老班章的古茶树。老班长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茶味十足,味道霸气,但为什么这里的茶会有这么特别的味道呢?究其原因,老班长有大面积的古茶林,以及特殊的气候环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茶树不好,做不出好茶。
再也不可能坐公交车去看茶树了。你需要走山路去看老茶树。几个姐妹带我们去山上,才发现她们都穿着高跟鞋。我故意穿了我的登山鞋,真的不敢和他们比。路上不敢穿高跟鞋。这次我真的大开眼界了。但是,他们开始的山路并不比我慢,一路和大家有说有笑。不一会儿,粗壮的老茶树就在眼前了。它们没有白杨高。虽然是几百年的老树,但不太高也不太粗。他们更像是几十年来共同概念中的树。其中一个小女孩告诉你,茶树长得太慢了,几十年都没变。
这片茶林的茶树并不都是一样的大小,因为都是老祖先不断不规律的种下的。不像电视上展示的或者照片上看到的茶园,整齐的排成一排,而是一东一西,好像要去另一个地方拍摄。他们中的一些正在茁壮成长,所以我站在一棵树下,请三明为我拍一张照片。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茶树,比我们在南麂山看到的大很多。
但是,有些并没有那么大。挨着地面的树干部分只分出几十厘米,四根树枝每根都有一条腿那么粗。这是这里最古老的树。很难说具体多少年。小女孩说它有800多岁了。有人踩着树枝拍照,让我心疼,手里捏了一把汗,怕这样的老树忍不住被踩。看到小女孩的镇定,三明问她:“你这样爬树,茶树没事吧?”她笑着说,没事。我们都是这样爬上去采茶的。虽然她这么说了,我们还是心有余悸。
时间不早了,我们得在太阳下山前赶回勐海,不然晚上在这样的山路上开车可不是闹着玩的。回来的路上,又有几个小姑娘唱歌,很多人问她们唱什么,能不能教我们。他们说爱你的人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不能为我们写下歌词。只能用汉字相近的词来表达,意思完全不一样。有人问他们是不是也去采茶,他们说只卖,家里有人泡茶。提问的兄弟笑着说,这山里的分工比我们城里的更细更现代。
坐在回城的大巴上,沿着我们来时的盘山路,告别稀薄的空气,渐渐感受到西双版纳空气的炎热。不,我玩得不开心!三明说。我也这么认为。无论我们去哪里,我们从来没有跟随一个团体。我们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我们明天自己去。但是我们的车坏了。POLO底盘太低。被困在山里怎么办?我们找辆车吧!
这个图表节选自马乐的书《千里寻茶路》的第四章。目录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